時政要聞
在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
一條全長1200米的小街道
因一個承載民族尊嚴的名字
——“受降路”
成為全國唯一一條以“受降”命名的街道
受降路指示牌。王宇 攝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彼時
漯河作為侵華日軍2971部隊司令部所在地
被確定為全國16個受降點之一
抗戰勝利漯河受降儀式原址。王宇 攝
受降儀式結束后
在等待遣返期間
中國軍隊下令
讓無所事事的日軍將竹木街進行拓寬取直
復原日軍受降儀式現場雕像。王宇 攝
竹木街原本只是一段狹窄的田間土路
僅能容黃包車通行
投降日軍將漯河火車站附近
被炸民房的碎爛磚瓦搬來鋪底
在路面鋪上煤渣
就這樣
原本彎彎曲曲的竹木街被重新整修
筑成了一條寬8米、長約700米的道路
復原投降日軍整修竹木街的雕像。王宇 攝
“老一輩人常講
讓投降的日軍來修路
算是給咱中國人賠罪”
75歲的薛泮郎是受降路的原住民
他小時候常聽父輩講述那段歷史
他說
當年日軍修路時
中國軍隊在一旁監督施工
老百姓圍在旁邊
都說“這是用敵人的恥辱筑成的勝利之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攝
八十年歲月流逝
如今的受降路已煥然一新
街道兩側商鋪林立
來往車輛川流不息
與閃爍的霓虹燈相互交織
勾勒出一幅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繁華煙火圖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攝
1945年
漯河受降儀式的主會場設在三晉鄉祠
后改建為學校至今
現三晉鄉祠僅存大殿三間
于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中共漯河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志偉介紹
三晉鄉祠地處沙河與醴河交匯處
水運暢通
附近存放有大量日軍物資
是當時漯河最大的活動場地
漯河市第二中學內的三晉鄉祠歷史建筑遺存。王宇 攝
史料記載
1945年9月20日上午10時
日軍第12軍司令官中將鷹森孝步入會場
向第五戰區中國受降代表
和美國顧問行鞠躬禮
他解下佩戴的指揮刀
雙手恭敬獻上以示投降
隨后在投降書上簽字
接著
中國代表、美國顧問也相繼簽字
正式接受日軍投降
漯河市第二中學內復原日軍受降儀式現場雕像。王宇 攝
劉志偉介紹
當天受降會場的布置頗為用心
用布將四周圍掛起來
上搭頂棚,下鋪葦席
中國軍民整整忙碌了兩天
受降儀式結束后
日軍分別在濱河路軍需倉庫、竹木街兵營
向中國軍隊繳械
并辦理軍需物資的清點移交手續
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吸引游客參觀。程耀旗 攝
為了銘記這一重大事件
教育子孫后代勿忘國恥、發憤圖強
當年有人倡議應建亭勒碑
以昭久遠
隨后
在漯河商會的主持下
數萬民眾自發捐建受降亭
修建受降亭資料留存。王宇 攝
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
一塊青灰色的“受降亭”碑
與數千件抗戰文物交相輝映
共同構成了厚重的“民族記憶”
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內館藏的“受降亭”碑。程耀旗 攝
劉志偉介紹
1945年12月上旬
受降亭在火車站南端花園建成
亭體參照郾城彼岸寺“龍塔古篆”經幢
結構為六角形
青石、紅柱,青瓦結構
高約6米
底座面積約8平方米
復建的受降亭。王宇 攝
主碑上刻“受降亭”三個大字
由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戴季陶題寫
其余三塊碑文分別為
“受降亭記”“抗戰祝勝詞”“建亭記”
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民族勝利的豪情
受降亭碑文上刻有“建亭記”。王宇 攝
后來受降亭不幸被毀
四塊石碑相繼丟失
幸運的是
受降亭殘碑于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
2012年9月
漯河依據文圖資料
按照原樣重建了受降亭
學生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聆聽抗戰史。程耀旗 攝
如今
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外
按照歷史原貌復建的受降亭高高矗立
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的民族記憶
游客在受降亭游玩。程耀旗 攝
記者:王宇 經曉佳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在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
一條全長1200米的小街道
因一個承載民族尊嚴的名字
——“受降路”
成為全國唯一一條以“受降”命名的街道
受降路指示牌。王宇 攝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彼時
漯河作為侵華日軍2971部隊司令部所在地
被確定為全國16個受降點之一
抗戰勝利漯河受降儀式原址。王宇 攝
受降儀式結束后
在等待遣返期間
中國軍隊下令
讓無所事事的日軍將竹木街進行拓寬取直
復原日軍受降儀式現場雕像。王宇 攝
竹木街原本只是一段狹窄的田間土路
僅能容黃包車通行
投降日軍將漯河火車站附近
被炸民房的碎爛磚瓦搬來鋪底
在路面鋪上煤渣
就這樣
原本彎彎曲曲的竹木街被重新整修
筑成了一條寬8米、長約700米的道路
復原投降日軍整修竹木街的雕像。王宇 攝
“老一輩人常講
讓投降的日軍來修路
算是給咱中國人賠罪”
75歲的薛泮郎是受降路的原住民
他小時候常聽父輩講述那段歷史
他說
當年日軍修路時
中國軍隊在一旁監督施工
老百姓圍在旁邊
都說“這是用敵人的恥辱筑成的勝利之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攝
八十年歲月流逝
如今的受降路已煥然一新
街道兩側商鋪林立
來往車輛川流不息
與閃爍的霓虹燈相互交織
勾勒出一幅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繁華煙火圖景
受降路街景。王宇 攝
1945年
漯河受降儀式的主會場設在三晉鄉祠
后改建為學校至今
現三晉鄉祠僅存大殿三間
于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中共漯河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志偉介紹
三晉鄉祠地處沙河與醴河交匯處
水運暢通
附近存放有大量日軍物資
是當時漯河最大的活動場地
漯河市第二中學內的三晉鄉祠歷史建筑遺存。王宇 攝
史料記載
1945年9月20日上午10時
日軍第12軍司令官中將鷹森孝步入會場
向第五戰區中國受降代表
和美國顧問行鞠躬禮
他解下佩戴的指揮刀
雙手恭敬獻上以示投降
隨后在投降書上簽字
接著
中國代表、美國顧問也相繼簽字
正式接受日軍投降
漯河市第二中學內復原日軍受降儀式現場雕像。王宇 攝
劉志偉介紹
當天受降會場的布置頗為用心
用布將四周圍掛起來
上搭頂棚,下鋪葦席
中國軍民整整忙碌了兩天
受降儀式結束后
日軍分別在濱河路軍需倉庫、竹木街兵營
向中國軍隊繳械
并辦理軍需物資的清點移交手續
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吸引游客參觀。程耀旗 攝
為了銘記這一重大事件
教育子孫后代勿忘國恥、發憤圖強
當年有人倡議應建亭勒碑
以昭久遠
隨后
在漯河商會的主持下
數萬民眾自發捐建受降亭
修建受降亭資料留存。王宇 攝
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
一塊青灰色的“受降亭”碑
與數千件抗戰文物交相輝映
共同構成了厚重的“民族記憶”
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內館藏的“受降亭”碑。程耀旗 攝
劉志偉介紹
1945年12月上旬
受降亭在火車站南端花園建成
亭體參照郾城彼岸寺“龍塔古篆”經幢
結構為六角形
青石、紅柱,青瓦結構
高約6米
底座面積約8平方米
復建的受降亭。王宇 攝
主碑上刻“受降亭”三個大字
由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戴季陶題寫
其余三塊碑文分別為
“受降亭記”“抗戰祝勝詞”“建亭記”
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民族勝利的豪情
受降亭碑文上刻有“建亭記”。王宇 攝
后來受降亭不幸被毀
四塊石碑相繼丟失
幸運的是
受降亭殘碑于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
2012年9月
漯河依據文圖資料
按照原樣重建了受降亭
學生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聆聽抗戰史。程耀旗 攝
如今
在漯河中州抗戰紀念館外
按照歷史原貌復建的受降亭高高矗立
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的民族記憶
游客在受降亭游玩。程耀旗 攝
記者:王宇 經曉佳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