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4平方米駕駛室
是陳浩的工作室
也是“書房”
他來自河南
在浙江寧波北侖
開了7年集卡車
今年28歲
每天握著方向盤
穿梭于碼頭
倉庫與高速公路
搭建在駕駛室里的“書房”
常年放著十余本書
不時更新
這份與書為伴的習慣
他堅持了5年多
累計讀完400多本書
在他的微信讀書App記錄里
僅2024年的閱讀時長
就達1301小時18分鐘
最初來北侖的日子
工作單調枯燥
陳浩下班就打游戲
父親的一句叮囑
讓他試著找到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隨便找本書看看吧,
哪怕沒營養,也比‘餓死’強!”
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翻了幾頁就愛不釋手
等待裝貨的間隙
午休的半小時
甚至是在碼頭排隊
他都會看會兒書
“一開始只是打發時間
后來慢慢成了習慣
駕駛室里就常備幾本書”
有一年7月
天氣格外悶熱
陳浩整個月都泡在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里:
《城的燈》里
熟悉的豫東地名
《羊的門》里
帶著鄉土氣息的樸實人物
讓他在異鄉奔波的疲憊里
依然能感受到家鄉的溫度,
“好像在書里
跟老家的親人聊了聊天,
心里特別踏實”
微信讀書APP記錄了他與書為伴的日子
2019年7月16日
至今讀過540本書
寫下1373條讀后感
看了喜歡的電子書
還要買紙質版珍藏
近600元一套的《天空大圖鑒》
300多元一套的《這里是中國》
都是他的“心頭好”
陳浩花300多元買了一套《這里是中國》
早年因個人原因輟學
是他心里的遺憾
是看書
讓他找到了自洽的出口
他最喜歡俄裔美國作家
安・蘭德寫的《源泉》
書中對主人公描繪的讓他意識到
人要對自己喜歡的事有所堅持
就像他堅持在駕駛室里看書
哪怕有人覺得
“集卡司機沒必要讀這么多書”
赫爾曼・黑塞的書
又讓他改變“內耗”的心態
“看了《荒原狼》和《悉達多》
突然明白每個人
都有存在的意義
不是非要做出
多大的事才算有價值”
陳浩說
黑塞筆下人物對自我的追尋
“我現在覺得
平平淡淡沒什么不好,
只要能在生活里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就行”
從那以后
他開始接納自己的“平凡”:
開集卡車雖然辛苦
但有時間看書、聽書;
收入也還可以
等待裝箱時翻閱紙質書
他還慢慢理解了父母。
“以前不懂事
覺得父親沉默寡言就是不關心我
對母親的嘮叨總忍不住頂嘴”
直到讀了《親密關系》
他開始試著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問題
原來
父親的沉默里藏著牽掛
母親的嘮叨里滿是擔憂
現在每次跟家里打電話
他會主動跟父親分享最近讀的書
跟母親聊聊自己的日常
4平方米的駕駛室很小
轉個身都有些費勁
可它又很大:
跟著書中的故事
陳浩“走過”遼闊的平原
“仰望過”璀璨的星空
“認識”無數鮮活的人物
在奔波途中
“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再過幾天就是七夕節,
我要跟女朋友領結婚證了!”
說起即將到來的人生大事
陳浩的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
北侖的青年公寓有政策支持
如果條件允許
或許他就會在這里安家
把駕駛室里的“書房”
搬到家中真正的書架上
陳浩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
“希望大家都能拿起書
哪怕每天只是看一會兒
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采訪結束
借用作家林徽因的一段話
陳浩回應熱愛閱讀的原因——
“我讀過很多書
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
那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
我吃過很多食物
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們中的一部分
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來源:寧波晚報(記者:陳燁 攝影:楊輝)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4平方米駕駛室
是陳浩的工作室
也是“書房”
他來自河南
在浙江寧波北侖
開了7年集卡車
今年28歲
每天握著方向盤
穿梭于碼頭
倉庫與高速公路
搭建在駕駛室里的“書房”
常年放著十余本書
不時更新
這份與書為伴的習慣
他堅持了5年多
累計讀完400多本書
在他的微信讀書App記錄里
僅2024年的閱讀時長
就達1301小時18分鐘
最初來北侖的日子
工作單調枯燥
陳浩下班就打游戲
父親的一句叮囑
讓他試著找到
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隨便找本書看看吧,
哪怕沒營養,也比‘餓死’強!”
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翻了幾頁就愛不釋手
等待裝貨的間隙
午休的半小時
甚至是在碼頭排隊
他都會看會兒書
“一開始只是打發時間
后來慢慢成了習慣
駕駛室里就常備幾本書”
有一年7月
天氣格外悶熱
陳浩整個月都泡在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里:
《城的燈》里
熟悉的豫東地名
《羊的門》里
帶著鄉土氣息的樸實人物
讓他在異鄉奔波的疲憊里
依然能感受到家鄉的溫度,
“好像在書里
跟老家的親人聊了聊天,
心里特別踏實”
微信讀書APP記錄了他與書為伴的日子
2019年7月16日
至今讀過540本書
寫下1373條讀后感
看了喜歡的電子書
還要買紙質版珍藏
近600元一套的《天空大圖鑒》
300多元一套的《這里是中國》
都是他的“心頭好”
陳浩花300多元買了一套《這里是中國》
早年因個人原因輟學
是他心里的遺憾
是看書
讓他找到了自洽的出口
他最喜歡俄裔美國作家
安・蘭德寫的《源泉》
書中對主人公描繪的讓他意識到
人要對自己喜歡的事有所堅持
就像他堅持在駕駛室里看書
哪怕有人覺得
“集卡司機沒必要讀這么多書”
赫爾曼・黑塞的書
又讓他改變“內耗”的心態
“看了《荒原狼》和《悉達多》
突然明白每個人
都有存在的意義
不是非要做出
多大的事才算有價值”
陳浩說
黑塞筆下人物對自我的追尋
“我現在覺得
平平淡淡沒什么不好,
只要能在生活里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就行”
從那以后
他開始接納自己的“平凡”:
開集卡車雖然辛苦
但有時間看書、聽書;
收入也還可以
等待裝箱時翻閱紙質書
他還慢慢理解了父母。
“以前不懂事
覺得父親沉默寡言就是不關心我
對母親的嘮叨總忍不住頂嘴”
直到讀了《親密關系》
他開始試著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問題
原來
父親的沉默里藏著牽掛
母親的嘮叨里滿是擔憂
現在每次跟家里打電話
他會主動跟父親分享最近讀的書
跟母親聊聊自己的日常
4平方米的駕駛室很小
轉個身都有些費勁
可它又很大:
跟著書中的故事
陳浩“走過”遼闊的平原
“仰望過”璀璨的星空
“認識”無數鮮活的人物
在奔波途中
“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再過幾天就是七夕節,
我要跟女朋友領結婚證了!”
說起即將到來的人生大事
陳浩的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
北侖的青年公寓有政策支持
如果條件允許
或許他就會在這里安家
把駕駛室里的“書房”
搬到家中真正的書架上
陳浩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
“希望大家都能拿起書
哪怕每天只是看一會兒
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采訪結束
借用作家林徽因的一段話
陳浩回應熱愛閱讀的原因——
“我讀過很多書
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
那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
我吃過很多食物
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們中的一部分
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來源:寧波晚報(記者:陳燁 攝影:楊輝)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