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成人_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_久久成年人视频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河南稻田的N種打開方式
更新時間:2025/8/28 21:48:20    來源:WX

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再生稻頭茬收割。 謝萬柏 攝

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青龍河合作社社員在水稻田里捕獲小龍蝦。 謝萬柏 攝

洛陽市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稻田小鎮。 本報記者 王錚 攝

  ■核心提示

  水稻是河南重要的秋糧之一,種植面積約900萬畝。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如何挖掘更多的潛能?河南的稻田有了多種“打開方式”:一茬兩收的再生稻、一水兩用的“稻蝦鱉”循環種養模式、變身網紅打卡地的藝術稻田……水稻田里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想象力。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尹小劍 黃紅立 劉一潔 本報通訊員 翁應峰

  中原大地,秋意漸濃。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何樓村斗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再生稻田里,稻浪翻涌,數臺聯合收割機穿梭作業,稻粒不斷涌入儲糧倉。

  不只是水稻收獲,在如今的河南山鄉,金黃稻浪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傳統農業敘事正在不斷翻涌出新花樣。

  一茬兩收 水稻田里謀高產

  “今年8月初就開鐮了,比去年早了10天!”8月27日,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何樓村90后新農人何建強站在地頭算起了“效益賬”:再生稻不僅比傳統單季稻收益更高,還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既保護生態,又提升了稻米品質,他擦去額頭上的汗珠,看著連片的千畝稻田難掩興奮。

  “一季種植,兩季收獲”是再生稻的核心優勢,頭茬稻收割后,無需重新播種育秧,稻樁休眠芽經過科學管理即可再收一季。

  “今年頭茬畝產有望突破1300斤,加上二茬,全年畝產預計超1800斤!”從最初帶頭試種到牽頭成立合作社,再到注冊“豫春河”商標、添置加工設備,商城縣鄢崗鎮曹寨村黨支部書記、首批再生稻試種大戶曹啟銅一步步帶動當地90多戶農戶踏上了再生稻種植的增收路,目前,該村再生稻種植面積達3800多畝。

  據了解,自2014年試種40畝起步,到2025年預計擴展至18萬畝,商城縣再生稻種植面積增長近4500倍,增產超過3億斤,產值突破7億元。再生稻已從一項農業技術,升級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綠色循環產業。

  在這一過程中,商城縣打出“技術+規模+品牌”組合拳。技術上,組建優質稻米專家團隊,由3名正高級農技推廣研究員領銜,95名農業科技人才分包鄉鎮,技術指導覆蓋率超80%。2024年以來,已開展技術培訓40余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近千人次。

  品種布局上,篩選出“桃優香占”“隆晶優1212”兩個優質品種,良種推廣應用率超60%;同時,按照“承包權不變、經營權連片”原則,由村集體流轉土地或新型經營主體托管,讓零散地塊連成“萬畝田”。

  目前,商城縣已建成19個再生稻示范基地,8個鄉鎮實現萬畝以上規模種植。此外,商城縣還深化與河南農大、省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強“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將再生稻納入保險和信貸支持范圍。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1.2億元,專項用于產業規模經營獎補、基礎設施建設和品牌打造。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優化品種結構、提升機械化水平等舉措,推動再生稻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孝國表示。

  同為信陽市再生稻核心產區,光山縣種植面積已達20多萬畝。該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600多畝種植水稻,并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廠,年育秧能力近百萬盤。“相比傳統大棚,工廠育秧更省地,溫濕度全程可控,秧苗更壯、質量更穩。”合作社負責人劉正禮介紹。

  今年以來,光山縣先后遭遇早春低溫、移栽期干旱和后期高溫等多重不利天氣。縣農業農村部門強化技術支援,組織4支服務隊、45名技術骨干,對全縣32個主要生產基地實行包聯服務,有效減輕了氣象災害影響。

  依托“光山藍”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光山大米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目前,全縣共有7家企業14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培育10個市級、8個省級知名品牌。“光山藍”優質大米遠銷武漢、合肥、鄭州、深圳等城市,正成為當地一張嶄新的農業名片。

  一水兩用 水稻田里收魚蝦

  潢川地處江淮流域,淮河支流穿境而過,豐沛的水資源與溫潤的氣候,孕育了這片“魚米之鄉”。

  初秋時節,信陽市潢川縣振磊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里,晚稻綠意蔥蘢,水渠中蝦戲鱉游。“剛開始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啥都不懂。”振磊合作社負責人王磊望著眼前3600畝種養基地,回憶起2019年創業時的艱辛,不禁感慨。

  過去這片土地,農戶僅靠“逮魚摸蝦”零星補貼家用,真正的轉機來自農科院校專家的“上門問診”——他們帶來生態種養理念,指導農戶科學安排種養時序,幫助合作社從傳統“稻蝦共作”升級為“一稻三蝦”模式,實現一年三茬小龍蝦,畝產突破500斤。如今,“一水兩用、一田三收”的循環農業模式,已成為鄉親們實實在在的“致富田”。

  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試驗推廣的“稻蝦鱉”立體循環模式,讓水稻、小龍蝦與甲魚在田間形成閉環生態鏈:“水稻固氮、蝦糞肥田、鱉吃雜魚。”試驗田中的生態甲魚預計畝產可達200多斤,土地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近30%,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在河南省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9條小龍蝦生產線與2條甲魚生產線高速運轉。透過玻璃窗,自動化設備精準完成甲魚清洗、蒸煮、分裝等工序,僅掏膛環節需人工輔助——這套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生產線,日加工甲魚達30噸,工藝水平全國領先。

  “以前養出來的蝦、鱉多是鮮銷,價格看天看市。如今從活體到加工、從粗加工到深加工,每一個環節都在增值。”該公司的總經理王新義介紹,依托“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企業已建成集種苗繁育、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基地,年加工小龍蝦3萬噸、甲魚1萬噸、淡水魚3萬噸,綜合加工能力和工藝水平位居同行業全國第一梯隊。

  產業鏈的延伸甚至實現了“變廢為寶”。該公司研發團隊從蝦殼中提取蝦青素、甲殼素,制成保健品原料。如今,企業旗下“龍小甲”“中華黃鱉”等品牌享譽市場,線上平臺甲魚產品日銷8000至1萬單,產業實現了“養殖有規模、加工有深度、銷售有渠道”的良性循環。

  “南有潛江、東有盱眙、北有潢川”,一語道出潢川在全國小龍蝦產業版圖中的地位。從最初的“大路貨”外銷,到如今的“高精尖”全產業鏈布局,潢川用10余年時間完成了產業蝶變。目前,潢川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無公害生態甲魚養殖基地,600余戶養殖戶、40余家專業合作社、近80家熟食加工企業,共同撐起年產值20億元的產業集群。

  從田埂間的生態種養,到車間里的精深加工,再到屏幕前的直播熱銷,潢川縣借助“稻蝦鱉”這種“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循環種養模式,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推動了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為河南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嶄新路徑。

  一田多景 水稻田里載鄉愁

  “好美啊!”“快看!稻田里有哪吒!”

  8月24日,在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的馬蘭河畔,一群來自洛陽市澗西區的小學生,在老師的陪伴下,乘著小火車穿梭于稻田之間。汽笛聲與歡笑聲回蕩在峴山腳下,他們登上觀景臺,一眼望去——主題稻田畫栩栩如生,稻浪如綠毯般隨風起伏,舒展至天際。

  “在我們這兒,種地也能種出‘花樣’!”三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選偉笑著說,東保村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靠著富硒旱稻起家。2021年,三屯鎮黨委政府成立工作專班,推動該村走上農文旅融合轉型之路,讓靜態的稻田“活”起來,讓美麗的資源“火”起來。

  稻田小火車、小黃牛萌寵園、稻田小鎮音樂節……東保村依托千畝富硒旱稻基地,以高標準農田為基底,以稻田藝術為紐帶,結合千畝水稻種植場景與稻米科技文化,稻田變成了舞臺和樂園,稻田小鎮的名號愈發響亮。

  但在“季節限定”的美景背后,如何留住游客,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帶著這樣的思考,工作專班的重心開始轉向文化價值的深挖與轉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讓游客看見稻田之美,更希望引導大家走進鄉村——去追溯一粒米的生長旅程,去感受一滴油的制作故事,去體驗農耕里的樂趣。于是,從2024年年初開始,稻田小鎮的研學項目正式啟動,東保村的鄉村旅游邁出了從“視覺觀光”到“沉浸式文化體驗”的關鍵一步。

  截至目前,稻田小鎮累計接待游客已超23萬人次,今年清明假期門票收入突破10萬元,春季研學活動《一滴油的故事》接待團隊超30批次,實現研學收入22萬元。

  賺了錢,村民如何受益?

  2023年7月,稻田小鎮和北京初心農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推動鄉村運營模式轉變為“縣域統籌、整村運營、即時分賬”,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鄉村合伙人+村民”的合作模式,村民可以小額入股項目。

  以觀光小火車為例,郭向前等4名村民每人入股2萬元,成為“合伙人”,負責日常運營,占股60%;另有24戶村民股東,每戶籌資1000元,以資金入股,共同占股20%。

  “這種分紅,不只是紙面上的合同約定,而是時時刻刻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郭向前坦言。他之所以愿意出資成為“合伙人”,就是看中了數字鄉村運營平臺的“即時分賬”功能,現場掃碼消費,分紅實時到賬,主打公平、透明、即時。

  2023年10月份以來,該村文旅收入達到346萬余元,其中村集體收益242萬元,鄉村合伙人收入89萬元,村民股東收益15萬元。

  如今,漫步于稻田小鎮,聽風吹稻響,望山水相融,空氣中飄著清新的稻香。稻田小鎮融合農業觀光、休閑體驗與文化創意,開音樂節、辦研學營、做主題稻田畫、設露營區……農、文、旅徹底“融”了起來,成為洛陽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從農業出發,但不止于農業。”汝陽縣文廣旅局局長肖延武語氣堅定、信心十足。

  從信陽的再生稻、潢川的“稻蝦鱉”循環種養模式,到汝陽的稻田小鎮,河南的稻田不再是僅僅追求產量上的“噸糧田”,更是邁向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產業融合的“增值田”。中原稻田里的智慧與創新證明,立足資源優勢、對接市場需求,催生出有特色、有熱度、有前景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將成為持續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河南稻田的N種打開方式
    2025/8/28 21:48:20    來源:WX

    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再生稻頭茬收割。 謝萬柏 攝

    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青龍河合作社社員在水稻田里捕獲小龍蝦。 謝萬柏 攝

    洛陽市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稻田小鎮。 本報記者 王錚 攝

      ■核心提示

      水稻是河南重要的秋糧之一,種植面積約900萬畝。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如何挖掘更多的潛能?河南的稻田有了多種“打開方式”:一茬兩收的再生稻、一水兩用的“稻蝦鱉”循環種養模式、變身網紅打卡地的藝術稻田……水稻田里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想象力。

      □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尹小劍 黃紅立 劉一潔 本報通訊員 翁應峰

      中原大地,秋意漸濃。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何樓村斗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再生稻田里,稻浪翻涌,數臺聯合收割機穿梭作業,稻粒不斷涌入儲糧倉。

      不只是水稻收獲,在如今的河南山鄉,金黃稻浪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傳統農業敘事正在不斷翻涌出新花樣。

      一茬兩收 水稻田里謀高產

      “今年8月初就開鐮了,比去年早了10天!”8月27日,信陽市商城縣李集鄉何樓村90后新農人何建強站在地頭算起了“效益賬”:再生稻不僅比傳統單季稻收益更高,還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既保護生態,又提升了稻米品質,他擦去額頭上的汗珠,看著連片的千畝稻田難掩興奮。

      “一季種植,兩季收獲”是再生稻的核心優勢,頭茬稻收割后,無需重新播種育秧,稻樁休眠芽經過科學管理即可再收一季。

      “今年頭茬畝產有望突破1300斤,加上二茬,全年畝產預計超1800斤!”從最初帶頭試種到牽頭成立合作社,再到注冊“豫春河”商標、添置加工設備,商城縣鄢崗鎮曹寨村黨支部書記、首批再生稻試種大戶曹啟銅一步步帶動當地90多戶農戶踏上了再生稻種植的增收路,目前,該村再生稻種植面積達3800多畝。

      據了解,自2014年試種40畝起步,到2025年預計擴展至18萬畝,商城縣再生稻種植面積增長近4500倍,增產超過3億斤,產值突破7億元。再生稻已從一項農業技術,升級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綠色循環產業。

      在這一過程中,商城縣打出“技術+規模+品牌”組合拳。技術上,組建優質稻米專家團隊,由3名正高級農技推廣研究員領銜,95名農業科技人才分包鄉鎮,技術指導覆蓋率超80%。2024年以來,已開展技術培訓40余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近千人次。

      品種布局上,篩選出“桃優香占”“隆晶優1212”兩個優質品種,良種推廣應用率超60%;同時,按照“承包權不變、經營權連片”原則,由村集體流轉土地或新型經營主體托管,讓零散地塊連成“萬畝田”。

      目前,商城縣已建成19個再生稻示范基地,8個鄉鎮實現萬畝以上規模種植。此外,商城縣還深化與河南農大、省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強“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將再生稻納入保險和信貸支持范圍。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1.2億元,專項用于產業規模經營獎補、基礎設施建設和品牌打造。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優化品種結構、提升機械化水平等舉措,推動再生稻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商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孝國表示。

      同為信陽市再生稻核心產區,光山縣種植面積已達20多萬畝。該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600多畝種植水稻,并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廠,年育秧能力近百萬盤。“相比傳統大棚,工廠育秧更省地,溫濕度全程可控,秧苗更壯、質量更穩。”合作社負責人劉正禮介紹。

      今年以來,光山縣先后遭遇早春低溫、移栽期干旱和后期高溫等多重不利天氣。縣農業農村部門強化技術支援,組織4支服務隊、45名技術骨干,對全縣32個主要生產基地實行包聯服務,有效減輕了氣象災害影響。

      依托“光山藍”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光山大米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目前,全縣共有7家企業14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培育10個市級、8個省級知名品牌。“光山藍”優質大米遠銷武漢、合肥、鄭州、深圳等城市,正成為當地一張嶄新的農業名片。

      一水兩用 水稻田里收魚蝦

      潢川地處江淮流域,淮河支流穿境而過,豐沛的水資源與溫潤的氣候,孕育了這片“魚米之鄉”。

      初秋時節,信陽市潢川縣振磊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里,晚稻綠意蔥蘢,水渠中蝦戲鱉游。“剛開始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啥都不懂。”振磊合作社負責人王磊望著眼前3600畝種養基地,回憶起2019年創業時的艱辛,不禁感慨。

      過去這片土地,農戶僅靠“逮魚摸蝦”零星補貼家用,真正的轉機來自農科院校專家的“上門問診”——他們帶來生態種養理念,指導農戶科學安排種養時序,幫助合作社從傳統“稻蝦共作”升級為“一稻三蝦”模式,實現一年三茬小龍蝦,畝產突破500斤。如今,“一水兩用、一田三收”的循環農業模式,已成為鄉親們實實在在的“致富田”。

      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試驗推廣的“稻蝦鱉”立體循環模式,讓水稻、小龍蝦與甲魚在田間形成閉環生態鏈:“水稻固氮、蝦糞肥田、鱉吃雜魚。”試驗田中的生態甲魚預計畝產可達200多斤,土地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近30%,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在河南省農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9條小龍蝦生產線與2條甲魚生產線高速運轉。透過玻璃窗,自動化設備精準完成甲魚清洗、蒸煮、分裝等工序,僅掏膛環節需人工輔助——這套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生產線,日加工甲魚達30噸,工藝水平全國領先。

      “以前養出來的蝦、鱉多是鮮銷,價格看天看市。如今從活體到加工、從粗加工到深加工,每一個環節都在增值。”該公司的總經理王新義介紹,依托“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企業已建成集種苗繁育、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基地,年加工小龍蝦3萬噸、甲魚1萬噸、淡水魚3萬噸,綜合加工能力和工藝水平位居同行業全國第一梯隊。

      產業鏈的延伸甚至實現了“變廢為寶”。該公司研發團隊從蝦殼中提取蝦青素、甲殼素,制成保健品原料。如今,企業旗下“龍小甲”“中華黃鱉”等品牌享譽市場,線上平臺甲魚產品日銷8000至1萬單,產業實現了“養殖有規模、加工有深度、銷售有渠道”的良性循環。

      “南有潛江、東有盱眙、北有潢川”,一語道出潢川在全國小龍蝦產業版圖中的地位。從最初的“大路貨”外銷,到如今的“高精尖”全產業鏈布局,潢川用10余年時間完成了產業蝶變。目前,潢川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無公害生態甲魚養殖基地,600余戶養殖戶、40余家專業合作社、近80家熟食加工企業,共同撐起年產值20億元的產業集群。

      從田埂間的生態種養,到車間里的精深加工,再到屏幕前的直播熱銷,潢川縣借助“稻蝦鱉”這種“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循環種養模式,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推動了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為河南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嶄新路徑。

      一田多景 水稻田里載鄉愁

      “好美啊!”“快看!稻田里有哪吒!”

      8月24日,在汝陽縣三屯鎮東保村的馬蘭河畔,一群來自洛陽市澗西區的小學生,在老師的陪伴下,乘著小火車穿梭于稻田之間。汽笛聲與歡笑聲回蕩在峴山腳下,他們登上觀景臺,一眼望去——主題稻田畫栩栩如生,稻浪如綠毯般隨風起伏,舒展至天際。

      “在我們這兒,種地也能種出‘花樣’!”三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選偉笑著說,東保村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靠著富硒旱稻起家。2021年,三屯鎮黨委政府成立工作專班,推動該村走上農文旅融合轉型之路,讓靜態的稻田“活”起來,讓美麗的資源“火”起來。

      稻田小火車、小黃牛萌寵園、稻田小鎮音樂節……東保村依托千畝富硒旱稻基地,以高標準農田為基底,以稻田藝術為紐帶,結合千畝水稻種植場景與稻米科技文化,稻田變成了舞臺和樂園,稻田小鎮的名號愈發響亮。

      但在“季節限定”的美景背后,如何留住游客,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帶著這樣的思考,工作專班的重心開始轉向文化價值的深挖與轉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讓游客看見稻田之美,更希望引導大家走進鄉村——去追溯一粒米的生長旅程,去感受一滴油的制作故事,去體驗農耕里的樂趣。于是,從2024年年初開始,稻田小鎮的研學項目正式啟動,東保村的鄉村旅游邁出了從“視覺觀光”到“沉浸式文化體驗”的關鍵一步。

      截至目前,稻田小鎮累計接待游客已超23萬人次,今年清明假期門票收入突破10萬元,春季研學活動《一滴油的故事》接待團隊超30批次,實現研學收入22萬元。

      賺了錢,村民如何受益?

      2023年7月,稻田小鎮和北京初心農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推動鄉村運營模式轉變為“縣域統籌、整村運營、即時分賬”,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鄉村合伙人+村民”的合作模式,村民可以小額入股項目。

      以觀光小火車為例,郭向前等4名村民每人入股2萬元,成為“合伙人”,負責日常運營,占股60%;另有24戶村民股東,每戶籌資1000元,以資金入股,共同占股20%。

      “這種分紅,不只是紙面上的合同約定,而是時時刻刻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郭向前坦言。他之所以愿意出資成為“合伙人”,就是看中了數字鄉村運營平臺的“即時分賬”功能,現場掃碼消費,分紅實時到賬,主打公平、透明、即時。

      2023年10月份以來,該村文旅收入達到346萬余元,其中村集體收益242萬元,鄉村合伙人收入89萬元,村民股東收益15萬元。

      如今,漫步于稻田小鎮,聽風吹稻響,望山水相融,空氣中飄著清新的稻香。稻田小鎮融合農業觀光、休閑體驗與文化創意,開音樂節、辦研學營、做主題稻田畫、設露營區……農、文、旅徹底“融”了起來,成為洛陽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從農業出發,但不止于農業。”汝陽縣文廣旅局局長肖延武語氣堅定、信心十足。

      從信陽的再生稻、潢川的“稻蝦鱉”循環種養模式,到汝陽的稻田小鎮,河南的稻田不再是僅僅追求產量上的“噸糧田”,更是邁向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產業融合的“增值田”。中原稻田里的智慧與創新證明,立足資源優勢、對接市場需求,催生出有特色、有熱度、有前景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將成為持續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欧美日本成人_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_久久成年人视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综合网站| 亚洲免费小视频| 韩国成人福利片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欧美一级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 日韩香蕉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在线观看 |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红粉影视|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三区| 亚洲激情国产| 欧美国产丝袜视频| 亚洲国产婷婷| 免费在线亚洲欧美|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玖玖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黑人久久久| 免费观看不卡av|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9久re热视频在线精品|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日韩欧美| 欧美大秀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色网一区二区| 亚洲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日韩欧美高清免费| 久久久91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性18欧美另类|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久久| 久久野战av|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视频一区欧美| 欧美大片18| 亚洲免费网址| 亚洲福利视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