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大河網訊 近年來,鄉村治理日益凸顯文化賦能的重要性。信陽息縣彎柳樹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老百姓的好活法,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文化扶心,道德育人,產業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新時代鄉村綜合治理之路。
修心田丨“懶人村”變“孝心村”
彎柳樹村位于息縣路口鄉政府南5公里處,全村483戶2375人,古稱“豎斧邨”,該名出自古息八景之一的“豎斧春耕”的典故。
走進彎柳樹村,村莊干凈整潔,村民熱情有禮,鄰里之間互相幫忙,一派和諧景象。
然而,十幾年前的彎柳樹村卻是另一番“風景”。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從貴州嫁到彎柳樹村的蔡志梅形象地說,十幾年前,村里到處充斥著麻將聲和吵架聲。
村干部用順口溜描述了當時村里的“三多”現象:不養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打麻將不干活的多。
人心不變,思想不變,再美的未來也難照進現實的畫卷。
2013年,彎柳樹村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宋瑞從 “人心” 入手,開辦息縣第一個村級道德講堂,講孝道、講奮斗、講黨的好政策、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喚醒鄉村精氣神,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不合時宜的舊習俗、在潤物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
聽著學著,村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漸漸改變了。
村民變了,村風也就正了。2014年8月,彎柳樹村被授予“中華孝心示范村”,成為全國第17個該類示范村。同時,村里還先后獲得“弘揚中華孝道示范基地”“河南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范新村”等多項榮譽。
▲村干部、網格員與群眾圍坐調解糾紛。
樹新風丨古村孝道新
孝道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喚醒村民的內心文化基因。為激勵村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2015年開始,彎柳樹村“兩委”每年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村民”“好鄉賢”“十大孝子”等評選表彰活動。目前,已開展表彰活動10余次,評選出“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村民300多名。
“每一次評選都是一次廣泛的社會動員,推薦、篩選、投票和公示的過程,也是一次村民自主參與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新的德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當地村民表示。
活動中,村“兩委”不僅給受表彰的村民頒發榮譽證書和禮品,還在村民家門前高高懸掛表彰獎牌;如果是外地嫁來的媳婦,村委會還會敲鑼打鼓到其娘家送獎牌。
“大家都爭當好村民、好媳婦、好兒女啥的,跟以前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村民趙忠珍對記者說,就這樣,通過身邊榜樣和先進典型的引領帶動,彎柳樹村民的行為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變,夫妻吵架、鄰里不和等現象幾乎不見了。
良好的村風民風成為最亮眼的 “招商名片”,9家企業先后到村投資建廠,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形成了彎柳樹村級扶貧產業園。
王春玲是第一個到彎柳樹村投資的,她承包360畝耕地,堅持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只用環保酵素。在累計投入500萬元后,土壤里的蚯蚓回來了,地力恢復了,酵素水稻也從畝產100多斤增長到1000斤,一周銷售近百萬元。
漸漸地,門窗加工廠、電商物流園、有機蔬菜基地……各種產業雨后春筍般在彎柳樹村出現。如今,發展模式輸出也成為村里的產業,南陽等地專門向彎柳樹村購買服務,幫助打造德孝文化村。
據統計,2024年彎柳樹村集體經濟收入為33萬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0700多元,走出一條有德始有財的“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之路。
立村規丨“小村約”撬動“大治理”
移風易俗,應該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的作用。在彎柳樹村“兩委”的組織下,全體村民參與制定了彎柳樹村“兩約四會”,即《村規民約》《生態文明公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
“通過共同制定《村規民約》,促使廣大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村民參與意識更加強烈,鄉村治理更加規范,村‘兩委’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強勁。”彎柳樹村黨支部書記汪學華介紹,“我們注重發揮黨員干部引領示范作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志愿服務隊開展移風易俗小戲小品展演等活動,推動文明新風從 ‘一時新’變‘長久新’。”
同時,彎柳樹村共劃分為5個網格,每個網格均設有黨小組,由黨員任網格員,每名網格員每周至少將網格內常住人口走訪一遍,通過全覆蓋式走訪,及時了解發現群眾的訴求和矛盾糾紛,對于能夠及時化解的問題現場辦理,不能及時化解的問題上報村“兩委”協商化解,疑難問題由村級上報鄉聯席辦研判化解。通過“全域網格”精準化管理,實現了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隱患排查、便民生活等一體化服務,切實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2018年,彎柳樹村在息縣縣委、縣政府開展的鄉村振興“五面紅旗”黨支部評選中,一舉奪得兩面紅旗,其中一面就是“鄉風文明黨支部紅旗”。
記者手記
在彎柳樹村的采訪中,最觸動我的是村民從“等靠要”到主動改變的覺醒。
翻開村里的《生態文明公約》,“垃圾分類積分換雞蛋”“紅白事限酒席20桌”等條款充滿煙火氣。村支書汪學華說:“黑榜上的人后來都主動申請上紅榜,要面子是村民最樸素的覺醒。”
孝善治村的深意,或許正在于喚醒人心中“向善向上”的本能。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籌:田凱中
記者:祝傳鵬
視頻:李彤
制圖:張谷臻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大河網訊 近年來,鄉村治理日益凸顯文化賦能的重要性。信陽息縣彎柳樹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老百姓的好活法,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文化扶心,道德育人,產業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新時代鄉村綜合治理之路。
修心田丨“懶人村”變“孝心村”
彎柳樹村位于息縣路口鄉政府南5公里處,全村483戶2375人,古稱“豎斧邨”,該名出自古息八景之一的“豎斧春耕”的典故。
走進彎柳樹村,村莊干凈整潔,村民熱情有禮,鄰里之間互相幫忙,一派和諧景象。
然而,十幾年前的彎柳樹村卻是另一番“風景”。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從貴州嫁到彎柳樹村的蔡志梅形象地說,十幾年前,村里到處充斥著麻將聲和吵架聲。
村干部用順口溜描述了當時村里的“三多”現象:不養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打麻將不干活的多。
人心不變,思想不變,再美的未來也難照進現實的畫卷。
2013年,彎柳樹村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宋瑞從 “人心” 入手,開辦息縣第一個村級道德講堂,講孝道、講奮斗、講黨的好政策、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喚醒鄉村精氣神,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不合時宜的舊習俗、在潤物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
聽著學著,村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漸漸改變了。
村民變了,村風也就正了。2014年8月,彎柳樹村被授予“中華孝心示范村”,成為全國第17個該類示范村。同時,村里還先后獲得“弘揚中華孝道示范基地”“河南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范新村”等多項榮譽。
▲村干部、網格員與群眾圍坐調解糾紛。
樹新風丨古村孝道新
孝道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喚醒村民的內心文化基因。為激勵村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2015年開始,彎柳樹村“兩委”每年定期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村民”“好鄉賢”“十大孝子”等評選表彰活動。目前,已開展表彰活動10余次,評選出“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村民300多名。
“每一次評選都是一次廣泛的社會動員,推薦、篩選、投票和公示的過程,也是一次村民自主參與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新的德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當地村民表示。
活動中,村“兩委”不僅給受表彰的村民頒發榮譽證書和禮品,還在村民家門前高高懸掛表彰獎牌;如果是外地嫁來的媳婦,村委會還會敲鑼打鼓到其娘家送獎牌。
“大家都爭當好村民、好媳婦、好兒女啥的,跟以前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村民趙忠珍對記者說,就這樣,通過身邊榜樣和先進典型的引領帶動,彎柳樹村民的行為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變,夫妻吵架、鄰里不和等現象幾乎不見了。
良好的村風民風成為最亮眼的 “招商名片”,9家企業先后到村投資建廠,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形成了彎柳樹村級扶貧產業園。
王春玲是第一個到彎柳樹村投資的,她承包360畝耕地,堅持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只用環保酵素。在累計投入500萬元后,土壤里的蚯蚓回來了,地力恢復了,酵素水稻也從畝產100多斤增長到1000斤,一周銷售近百萬元。
漸漸地,門窗加工廠、電商物流園、有機蔬菜基地……各種產業雨后春筍般在彎柳樹村出現。如今,發展模式輸出也成為村里的產業,南陽等地專門向彎柳樹村購買服務,幫助打造德孝文化村。
據統計,2024年彎柳樹村集體經濟收入為33萬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0700多元,走出一條有德始有財的“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之路。
立村規丨“小村約”撬動“大治理”
移風易俗,應該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的作用。在彎柳樹村“兩委”的組織下,全體村民參與制定了彎柳樹村“兩約四會”,即《村規民約》《生態文明公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
“通過共同制定《村規民約》,促使廣大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村民參與意識更加強烈,鄉村治理更加規范,村‘兩委’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強勁。”彎柳樹村黨支部書記汪學華介紹,“我們注重發揮黨員干部引領示范作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志愿服務隊開展移風易俗小戲小品展演等活動,推動文明新風從 ‘一時新’變‘長久新’。”
同時,彎柳樹村共劃分為5個網格,每個網格均設有黨小組,由黨員任網格員,每名網格員每周至少將網格內常住人口走訪一遍,通過全覆蓋式走訪,及時了解發現群眾的訴求和矛盾糾紛,對于能夠及時化解的問題現場辦理,不能及時化解的問題上報村“兩委”協商化解,疑難問題由村級上報鄉聯席辦研判化解。通過“全域網格”精準化管理,實現了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隱患排查、便民生活等一體化服務,切實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2018年,彎柳樹村在息縣縣委、縣政府開展的鄉村振興“五面紅旗”黨支部評選中,一舉奪得兩面紅旗,其中一面就是“鄉風文明黨支部紅旗”。
記者手記
在彎柳樹村的采訪中,最觸動我的是村民從“等靠要”到主動改變的覺醒。
翻開村里的《生態文明公約》,“垃圾分類積分換雞蛋”“紅白事限酒席20桌”等條款充滿煙火氣。村支書汪學華說:“黑榜上的人后來都主動申請上紅榜,要面子是村民最樸素的覺醒。”
孝善治村的深意,或許正在于喚醒人心中“向善向上”的本能。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籌:田凱中
記者:祝傳鵬
視頻:李彤
制圖:張谷臻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