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產業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進。
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的怪圈?“煤城”焦作,把發展目光從地下轉移到地上,轉型之路走得異彩紛呈、波瀾壯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2024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我市年度績效評價全國第3位、再獲“優秀”格次。今年,在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2.25億元的基礎上,我市有望再獲中央財政獎勵資金500萬元。
從數量到質量,從要素到創新,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勇爭先、謀出彩,力促結構之變、動能之變、質量之變。
曾幾何時,焦作這個因煤而興、以礦起家的城市,留給人們的是“黑色印象”。作為“百年煤城”,焦作曾經多年享受豐富資源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也背上了傳統產業基礎過大的包袱。隨著資源枯竭,原有發展路徑和模式逐步落伍,產業結構不優、發展路徑不新、新賽道不多等問題愈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而今,“高速度”不再時髦,“高質量”已是共識。為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之路,我市登高望遠,使出洪荒之力。而今的懷川大地,北有綠色太行,南有中原水鄉,綠色園林遍布其間,綠色通道連接城鄉。之于焦作,“煤城”已逐步被“綠色主題”取代。
2007年,國家啟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工作,著力解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等堵點,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2008年,我市入選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試點。經過多年探索,我市“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單一旅游”到“多元產業”等一系列轉型實踐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宣傳推介,中站區、馬村區、修武縣先后進入國家重點采煤沉陷區治理支持名單,數量占全省五分之三,全市累計獲得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60.94億元。
資源枯竭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對資源依賴性強,在經歷了長時期、高強度、大規模的開發之后,逐步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積累的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
審時度勢,登高望遠。我市穩增長、調結構,特色鮮明的轉型畫卷徐徐展來。錨定“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我市堅持“四個聚焦”,持續推進“三十工程”,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著力培育“3+13+N”重點產業鏈群,精心開展美好城市建設和美好生活提質行動……
風雨過后是彩虹。我市高質量發展考核連續兩年居全省前列,先后四次獲評資源型城市轉型績效考評“優秀”格次。去年,我市還在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結構之變——撬動能,闖新路,接續產業強筋壯骨
產業鏈群,培優育強。
在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我市擁有37個。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集團、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隆豐皮草、鑫誠集團……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鋰、鈦白粉等21種工業產品產銷量全球第一,手機攝像頭馬達、無碳復寫紙等13個工業產品產銷量全國第一。永爭第一的焦作,實現了由單一的能源工業向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有沒有一條不會出錯的生產線?有。中原內配新上的JLR智能制造產線,下線產品合格率100%,生產效率提高15%。世界級,焦作造。中原內配將氣缸套做到了世界第一。全球翹楚多氟多,鋰離子電池核心材料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舉攻克了鋰電池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難題;電子信息材料電子級氫氟酸,
成功挺進全球高端半導體制造供應鏈。
專注蘇打水、成就領跑者的明仁藥業公司,貫徹GMP管理理念,聚焦產品、渠道、市場,成就明仁模式。數智賦能,在提質增效中打造全鏈條。明仁藥業公司董事長李青川說,立足中原,明仁藥業是“7+28+N”群鏈中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關鍵環節,是細分領域“專精特新”產業鏈中的行業先鋒。
近日,瑞慶年產30萬臺第五代混合動力發動機投產暨汽車零部件產業招商活動在高新區舉行。瑞慶發動機項目從對接洽談到簽約落地、再到開工建設,僅用時150天,投產后將形成集智能化機加、裝配和測試于一體的混合動力發動機整機生產線,帶來汽車零部件外協加工、供應采購、本地配套等需求的快速增長,牽引帶動全市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龍佰集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雄踞山峰之上,以創新技術推動鈦產業擁有兩項世界第一;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產業研究院,助推多氟多在新能源電池材料、半導體用電子化學品上搶占制高點;憑借二氧化碲晶體這一科技“法寶”,晶銳光電為嫦娥六號月背挖“土”賦能助力……
從煤炭、化工產業基礎上奮力“突圍”的焦作,在轉型發展中,逐漸顯露出“高精尖特”新氣質。今年前5個月,我市“3+13+N”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1%,拉動全市工業增長8.7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03.2%。
傳統產業是“包袱”還是“財富”?我市夯實傳統“基本盤”,推動“老樹發新枝”。這是焦作近年來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遵循的辯證法。我市持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3+13+N”重點產業鏈群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98.2%;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六大高耗能產業占比從2023年年底的51.7%降至37.6%;加快實施“一轉帶三化”,455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完成投資637.1億元,技改投資同比增長61.6%、超全省平均水平54.5個百分點;94個設備更新改造項目入選工信部前兩批項目庫、居全省第3位;加快高端化升級,新增6家省質量標桿企業、12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加快智能化改造,重點行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情況達80%,新增15家智能工廠(車間)、數量居全省第6位;加快綠色化轉型,入選省級綠色制造名單30個、數量居全省第6位;5個市級重點產業鏈入選省綠色制造業產業鏈群培育名單;在全省率先實現綠色工廠、園區、產品、供應鏈“四綠”全覆蓋,成功創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科技創新蓄底氣,產業“鏈”出新空間。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超硬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福鈦鋯產業園、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項目建成投產,動力電池等25個產業鏈成為省特色優勢產業鏈、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達567億元。溫縣休閑食品產業獲評河南省休閑食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未來產業未來無限,我市積極布局,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量。圍繞氫能與儲能、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產業,我市加強跨周期戰略謀劃,開辟產業新賽道、搶占發展制高點。以助力建設全國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范城市群為牽引,我市謀劃實施氫燃料電堆核心零部件產業園項目,開元化工全國首個2兆瓦級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飛孟金剛石超高導熱金剛石項目建成投產。
優勢再造、換道領跑。一群多鏈、聚鏈成群,我市加快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重點產業鏈群培育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動能之變——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
面對資源枯竭難題,我市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創新逆襲,高質量發展蔚然成風。
創新,核心在新,關鍵在創。如何創新?依托“345”創新行動這一載體,我市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鍛造發展新引擎。創新引領,我市多措并舉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上攻堅突破。全市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則是助推器。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在懷川大地蔚然成風,為科創型種子企業精準賦能。去年,我市新增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1家,今年擬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
科技創新,平臺很關鍵。我市與河南理工大學建立市校會商機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固廢低碳資源化開發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低空無人系統精密導航控制與航測智能解譯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化項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深層次推進市校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協同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推薦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創建河南省“四大懷藥”種質保護創新和大健康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支持中原內配公司優化重組河南省先進內燃動力摩擦副與潤滑重點實驗室;組織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科瑞森、標新電源等申報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需求,平原光電、皎澤電子等申報省中試基地建設需求。
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產業和產業鏈上,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是融合的目標目的。
去年,市政府、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醫、教、研、產、資于一體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平臺的專業園區,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行“會市合作”科技賦能專項行動暨2024中國(焦作)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省科協與市政府簽訂了《加快創新驅動示范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
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贏眾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進陰極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武陟;省基礎設施防腐防控重點實驗室電化學防護成果轉化基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工程與海洋工程耐久性創新研究院研發基地同時在武陟揭牌;新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劉炯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徐政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沈政出席,為我市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河南理工大學依托材料學科和機械學科專業優勢,主動對接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深化與本地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初步構建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
河南理工大學與龍佰集團、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團、新開源等共建“新材料產業學院”和“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學院”,開設《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等多門校企合作課程,企業工程師常態化進課堂;聯合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團共建深地材料科學與技術河南省重點實驗室,與多氟多公司申報并獲批省級創新中心;平臺聚焦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緊密關聯新質生產力,成為校企協同研發的核心載體。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成功探索“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的成果轉化新模式。該科創園已獲批6個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創新團隊32個,孵化科技型企業54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45項,項目留下來、企業留下來、人才留下來,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學院”。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我市傳統產業正“老樹發新枝”,生動詮釋著“傳統亦青春”。
質量之變——文旅文創從單打獨斗到融合發展;為民服務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關懷轉變
產業轉型“蝶變”后的焦作,緊扣“一核引領、兩極支撐、三帶協同”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立健全現代文旅產業體系,創新推動“文旅+百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串珠成鏈”三年行動。
以云臺山為龍頭,串聯黃河、太極拳、北部山區、中心城區等核心資源,主題多樣、分群分時、跨區域的旅游線路應運而生,一批重頭文旅項目陸續落地,一批超前運作的前沿項目謀劃儲備,文旅融合聯動發展破局成勢。一組數據為證。2025年1月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4588.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1%和5.65%,文旅市場持續火熱。端午假期,央視《焦點訪談》以《一景激活百業興》為題,重點報道了焦作文旅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做法成效。
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焦作文旅有過異軍突起的輝煌,有過轉型升級的陣痛,破局成勢已成為焦作文旅30多年乘風破浪的鮮明個性。目前,旅游業已然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我市用好山水資源,以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為依托,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云臺山先后推出春季漢服花朝節、夏季電音節、冬季冰雪節等熱門IP活動,多元化、年輕化、時尚化成為景區新標識。
深化文化賦能,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太極文化等七大文化標識,起源于焦作陳家溝的太極拳,2020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太極拳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習練者超4億人。做優城市文旅,加快謀劃實施麥田里田園綜合體、南水北調文旅小鎮等城市旅游項目,建成恩州驛歷史文化街區等項目,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多樣化、精細化服務,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
焦作城市啥模樣?最大的開放式景區!通過空間利用、場景布局和業態培育,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構筑鮮明城市標識。假以時日,我市將建成焦作不夜之城、大眾音樂之城、文化創意之城、生態康養之城和魅力公園之城。
讓李商隱的《錦瑟》在焦作可親可感,讓“王維詩中的云臺山”具象化,讓世界非遺太極拳激揚“年輕力”,讓“焦作宴”養生更養心……拉升情緒價值,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背后需要我們下真功高質量融合文旅文創,創造性轉化懷川文化,靠產品支撐,用服務暖心。
小切口、大民生。美好城市建設讓懷川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可觸摸、可見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市分年度開展美好生活提質行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2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52,獲評省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突出單位。
實施美好城市建設,堅持“小切口、大民生”理念,我市持續推進城市微治理、“綠廊碧道”建設、智慧停車、城鄉供水一體化等項目,打通拓寬和平街、牧野路等12條“斷頭路”“瓶頸路”,城市功能實現整體躍升;保障高質量充分就業,我市出臺穩就業措施20條、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創業措施17條,將退役軍人、未就業大學生、返鄉務工人員等納入以工代賑重點保障人群,全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2%、低于全省平均值(5.5%)0.3個百分點;提升民生幸福指數,聚焦“一老一小”,高質量完成省市重點民生實事和十大民生工程,成功創建國家級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入選國家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評價居全省第3位,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企業更強了、名氣更大了……一樁樁一件件的“變”,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他們記在心里的,其實還有“不變”——始終堅持轉型升級,一以貫之、堅定向前的決心和定力,從未改變。市委書記李亦博感慨:唯有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聚焦產業轉型才能再造發展優勢;只有依靠創新驅動轉型,才能保持經濟健康發展,才能再現昔日輝煌。
天朗氣清的焦作,處處涌動著轉型跨越的時代旋律。回顧焦作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資源型城市,因礦而建、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最終尋求轉型的歷史。志存高遠的焦作,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改革賦能,堅定走好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業創新創造高質量發展新路,在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奮勇爭先、更加出彩。
通過多年的持續探索,焦作最終找到了一條符合發展規律、符合焦作市情的轉型之路,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保持定力、久久為功,焦作未來可期……
記者 孫國利 韓靜淼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產業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進。
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的怪圈?“煤城”焦作,把發展目光從地下轉移到地上,轉型之路走得異彩紛呈、波瀾壯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2024年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我市年度績效評價全國第3位、再獲“優秀”格次。今年,在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2.25億元的基礎上,我市有望再獲中央財政獎勵資金500萬元。
從數量到質量,從要素到創新,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勇爭先、謀出彩,力促結構之變、動能之變、質量之變。
曾幾何時,焦作這個因煤而興、以礦起家的城市,留給人們的是“黑色印象”。作為“百年煤城”,焦作曾經多年享受豐富資源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也背上了傳統產業基礎過大的包袱。隨著資源枯竭,原有發展路徑和模式逐步落伍,產業結構不優、發展路徑不新、新賽道不多等問題愈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而今,“高速度”不再時髦,“高質量”已是共識。為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之路,我市登高望遠,使出洪荒之力。而今的懷川大地,北有綠色太行,南有中原水鄉,綠色園林遍布其間,綠色通道連接城鄉。之于焦作,“煤城”已逐步被“綠色主題”取代。
2007年,國家啟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工作,著力解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等堵點,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2008年,我市入選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試點。經過多年探索,我市“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單一旅游”到“多元產業”等一系列轉型實踐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宣傳推介,中站區、馬村區、修武縣先后進入國家重點采煤沉陷區治理支持名單,數量占全省五分之三,全市累計獲得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60.94億元。
資源枯竭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對資源依賴性強,在經歷了長時期、高強度、大規模的開發之后,逐步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積累的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
審時度勢,登高望遠。我市穩增長、調結構,特色鮮明的轉型畫卷徐徐展來。錨定“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我市堅持“四個聚焦”,持續推進“三十工程”,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著力培育“3+13+N”重點產業鏈群,精心開展美好城市建設和美好生活提質行動……
風雨過后是彩虹。我市高質量發展考核連續兩年居全省前列,先后四次獲評資源型城市轉型績效考評“優秀”格次。去年,我市還在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結構之變——撬動能,闖新路,接續產業強筋壯骨
產業鏈群,培優育強。
在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我市擁有37個。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集團、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隆豐皮草、鑫誠集團……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目前,我市六氟磷酸鋰、鈦白粉等21種工業產品產銷量全球第一,手機攝像頭馬達、無碳復寫紙等13個工業產品產銷量全國第一。永爭第一的焦作,實現了由單一的能源工業向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有沒有一條不會出錯的生產線?有。中原內配新上的JLR智能制造產線,下線產品合格率100%,生產效率提高15%。世界級,焦作造。中原內配將氣缸套做到了世界第一。全球翹楚多氟多,鋰離子電池核心材料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舉攻克了鋰電池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難題;電子信息材料電子級氫氟酸,
成功挺進全球高端半導體制造供應鏈。
專注蘇打水、成就領跑者的明仁藥業公司,貫徹GMP管理理念,聚焦產品、渠道、市場,成就明仁模式。數智賦能,在提質增效中打造全鏈條。明仁藥業公司董事長李青川說,立足中原,明仁藥業是“7+28+N”群鏈中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關鍵環節,是細分領域“專精特新”產業鏈中的行業先鋒。
近日,瑞慶年產30萬臺第五代混合動力發動機投產暨汽車零部件產業招商活動在高新區舉行。瑞慶發動機項目從對接洽談到簽約落地、再到開工建設,僅用時150天,投產后將形成集智能化機加、裝配和測試于一體的混合動力發動機整機生產線,帶來汽車零部件外協加工、供應采購、本地配套等需求的快速增長,牽引帶動全市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龍佰集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雄踞山峰之上,以創新技術推動鈦產業擁有兩項世界第一;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產業研究院,助推多氟多在新能源電池材料、半導體用電子化學品上搶占制高點;憑借二氧化碲晶體這一科技“法寶”,晶銳光電為嫦娥六號月背挖“土”賦能助力……
從煤炭、化工產業基礎上奮力“突圍”的焦作,在轉型發展中,逐漸顯露出“高精尖特”新氣質。今年前5個月,我市“3+13+N”產業鏈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9.1%,拉動全市工業增長8.7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03.2%。
傳統產業是“包袱”還是“財富”?我市夯實傳統“基本盤”,推動“老樹發新枝”。這是焦作近年來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遵循的辯證法。我市持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3+13+N”重點產業鏈群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98.2%;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六大高耗能產業占比從2023年年底的51.7%降至37.6%;加快實施“一轉帶三化”,455個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完成投資637.1億元,技改投資同比增長61.6%、超全省平均水平54.5個百分點;94個設備更新改造項目入選工信部前兩批項目庫、居全省第3位;加快高端化升級,新增6家省質量標桿企業、12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加快智能化改造,重點行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情況達80%,新增15家智能工廠(車間)、數量居全省第6位;加快綠色化轉型,入選省級綠色制造名單30個、數量居全省第6位;5個市級重點產業鏈入選省綠色制造業產業鏈群培育名單;在全省率先實現綠色工廠、園區、產品、供應鏈“四綠”全覆蓋,成功創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科技創新蓄底氣,產業“鏈”出新空間。我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創成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超硬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福鈦鋯產業園、中炭新材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項目建成投產,動力電池等25個產業鏈成為省特色優勢產業鏈、居全省第4位,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規模達567億元。溫縣休閑食品產業獲評河南省休閑食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2%。
未來產業未來無限,我市積極布局,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量。圍繞氫能與儲能、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產業,我市加強跨周期戰略謀劃,開辟產業新賽道、搶占發展制高點。以助力建設全國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范城市群為牽引,我市謀劃實施氫燃料電堆核心零部件產業園項目,開元化工全國首個2兆瓦級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飛孟金剛石超高導熱金剛石項目建成投產。
優勢再造、換道領跑。一群多鏈、聚鏈成群,我市加快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重點產業鏈群培育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動能之變——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
面對資源枯竭難題,我市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創新逆襲,高質量發展蔚然成風。
創新,核心在新,關鍵在創。如何創新?依托“345”創新行動這一載體,我市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鍛造發展新引擎。創新引領,我市多措并舉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上攻堅突破。全市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81.7%下降到4.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6.5%。
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則是助推器。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在懷川大地蔚然成風,為科創型種子企業精準賦能。去年,我市新增省創新龍頭企業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1家,今年擬新增入庫科創型種子企業12家;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庫,入庫有發展潛力企業20家;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梳理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0余家,擬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50余家……
科技創新,平臺很關鍵。我市與河南理工大學建立市校會商機制,研究河南理工大學固廢低碳資源化開發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低空無人系統精密導航控制與航測智能解譯技術研發與應用產業化項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深層次推進市校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協同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推薦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創建河南省“四大懷藥”種質保護創新和大健康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支持中原內配公司優化重組河南省先進內燃動力摩擦副與潤滑重點實驗室;組織中原內配、大咖國際、科瑞森、標新電源等申報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需求,平原光電、皎澤電子等申報省中試基地建設需求。
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之策。我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產業和產業鏈上,創新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是融合的目標目的。
去年,市政府、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神農種業實驗室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試驗站;省醫學科學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醫、教、研、產、資于一體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平臺的專業園區,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行“會市合作”科技賦能專項行動暨2024中國(焦作)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省科協與市政府簽訂了《加快創新驅動示范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
今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贏眾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進陰極保護技術聯合實驗室”落戶武陟;省基礎設施防腐防控重點實驗室電化學防護成果轉化基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土木工程與海洋工程耐久性創新研究院研發基地同時在武陟揭牌;新材料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劉炯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徐政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沈政出席,為我市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河南理工大學依托材料學科和機械學科專業優勢,主動對接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深化與本地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初步構建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
河南理工大學與龍佰集團、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團、新開源等共建“新材料產業學院”和“綠色建筑材料產業學院”,開設《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等多門校企合作課程,企業工程師常態化進課堂;聯合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團共建深地材料科學與技術河南省重點實驗室,與多氟多公司申報并獲批省級創新中心;平臺聚焦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緊密關聯新質生產力,成為校企協同研發的核心載體。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成功探索“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政府支持、科企共贏”的成果轉化新模式。該科創園已獲批6個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創新團隊32個,孵化科技型企業54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45項,項目留下來、企業留下來、人才留下來,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學院”。
轉與變,是新動能培育的主旋律。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科技創新之城,從“百年煤城”到新能源材料新興基地,我市傳統產業正“老樹發新枝”,生動詮釋著“傳統亦青春”。
質量之變——文旅文創從單打獨斗到融合發展;為民服務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關懷轉變
產業轉型“蝶變”后的焦作,緊扣“一核引領、兩極支撐、三帶協同”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立健全現代文旅產業體系,創新推動“文旅+百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串珠成鏈”三年行動。
以云臺山為龍頭,串聯黃河、太極拳、北部山區、中心城區等核心資源,主題多樣、分群分時、跨區域的旅游線路應運而生,一批重頭文旅項目陸續落地,一批超前運作的前沿項目謀劃儲備,文旅融合聯動發展破局成勢。一組數據為證。2025年1月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4588.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1%和5.65%,文旅市場持續火熱。端午假期,央視《焦點訪談》以《一景激活百業興》為題,重點報道了焦作文旅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做法成效。
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焦作文旅有過異軍突起的輝煌,有過轉型升級的陣痛,破局成勢已成為焦作文旅30多年乘風破浪的鮮明個性。目前,旅游業已然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我市用好山水資源,以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為依托,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云臺山先后推出春季漢服花朝節、夏季電音節、冬季冰雪節等熱門IP活動,多元化、年輕化、時尚化成為景區新標識。
深化文化賦能,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太極文化等七大文化標識,起源于焦作陳家溝的太極拳,2020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太極拳已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習練者超4億人。做優城市文旅,加快謀劃實施麥田里田園綜合體、南水北調文旅小鎮等城市旅游項目,建成恩州驛歷史文化街區等項目,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多樣化、精細化服務,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
焦作城市啥模樣?最大的開放式景區!通過空間利用、場景布局和業態培育,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構筑鮮明城市標識。假以時日,我市將建成焦作不夜之城、大眾音樂之城、文化創意之城、生態康養之城和魅力公園之城。
讓李商隱的《錦瑟》在焦作可親可感,讓“王維詩中的云臺山”具象化,讓世界非遺太極拳激揚“年輕力”,讓“焦作宴”養生更養心……拉升情緒價值,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背后需要我們下真功高質量融合文旅文創,創造性轉化懷川文化,靠產品支撐,用服務暖心。
小切口、大民生。美好城市建設讓懷川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可觸摸、可見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市分年度開展美好生活提質行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2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1.52,獲評省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突出單位。
實施美好城市建設,堅持“小切口、大民生”理念,我市持續推進城市微治理、“綠廊碧道”建設、智慧停車、城鄉供水一體化等項目,打通拓寬和平街、牧野路等12條“斷頭路”“瓶頸路”,城市功能實現整體躍升;保障高質量充分就業,我市出臺穩就業措施20條、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創業措施17條,將退役軍人、未就業大學生、返鄉務工人員等納入以工代賑重點保障人群,全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2%、低于全省平均值(5.5%)0.3個百分點;提升民生幸福指數,聚焦“一老一小”,高質量完成省市重點民生實事和十大民生工程,成功創建國家級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入選國家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臺試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評價居全省第3位,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企業更強了、名氣更大了……一樁樁一件件的“變”,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他們記在心里的,其實還有“不變”——始終堅持轉型升級,一以貫之、堅定向前的決心和定力,從未改變。市委書記李亦博感慨:唯有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聚焦產業轉型才能再造發展優勢;只有依靠創新驅動轉型,才能保持經濟健康發展,才能再現昔日輝煌。
天朗氣清的焦作,處處涌動著轉型跨越的時代旋律。回顧焦作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資源型城市,因礦而建、因礦而興、因礦而衰,最終尋求轉型的歷史。志存高遠的焦作,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改革賦能,堅定走好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業創新創造高質量發展新路,在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奮勇爭先、更加出彩。
通過多年的持續探索,焦作最終找到了一條符合發展規律、符合焦作市情的轉型之路,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保持定力、久久為功,焦作未來可期……
記者 孫國利 韓靜淼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