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成人_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_久久成年人视频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兩山”理念在河南·一群人丨點滴守護 綠染中原
更新時間:2025/8/12 18:2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孫向東在護林途中休息。本報記者 于濤 攝

王玲玲(右一)和同事們正在研判空氣質量。受訪者供圖

8月11日,王慶安(左)在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測墑取土。受訪者供圖

香花渠首護水隊的隊員們在渠首義務撿拾垃圾。 盧晉滎 攝

  泌陽縣銅山湖北岸蝎子山和半拉山滿山翠綠(8月9日攝)。為綠化開發這片荒山,1993年,李恒亮從泌陽縣水利局退休后,便和老伴馬照芝與當地簽訂1000多畝荒山50年的承包綠化合同。夫妻二人請專家指導、科學規劃,在荒山上開發出用材林和風景林400畝、果木林600畝,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弓華靜 攝

  核心提示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兩山”理念已深浸中原山山水水,覆蓋廣袤沃野田疇,大河之南生機滿目。其中,離不開一個個“生態衛士”的日常堅守。

  護林員用足跡丈量青山綠水,河湖志愿者用熱忱守護碧波長流,空氣質量預報員為空氣精準畫像,土肥站站長為歲稔年豐養好田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用心用情用力,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土更凈的愿景照進現實。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解鎖河南“兩山”實踐的生動密碼。

  山更綠

  護林員 孫向東

  用雙腳丈量青山

  □本報記者 于濤

  綠,是這里的底色。沿著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的巡山小路逐漸深入山中,樹木繁茂,一片寂靜。薄山湖如同綠色寶石,鑲嵌在林海之中。

  8月9日,按照每天的巡山計劃,還未到中午,薄山林場元廟林區護林員孫向東已經行至密林深處,“路線選擇要根據季節、天氣和重點區域動態調整,都已經很熟悉了”。

  1985年,18歲的孫向東入職薄山林場。40年來,除了有一段時間在河南省汝南園林學校學習外,他都在大山中堅守。

  護林、防火、防盜、保護野生動物、監測病蟲害、排查隱患……巡護時,孫向東要做的工作繁雜。薄山林場林地面積近10萬畝,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有些陡坡超過60度。盛夏,林中密不透風,不一會兒,汗水便濕透全身,還有蚊蟲叮咬。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天步行十幾公里,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雖然不容易,但還是能發現很多快樂。”孫向東說。

  一路上,他能迅速從折斷的枝條和翻出的泥土判斷野豬什么時候來過,也能在茂密的枝葉間發現一個不起眼的鳥巢并叫出鳥的名字,甚至可以靠一棵樹判斷所在的位置。

  孫向東告訴記者,有一次迷路,他用了四五個小時才從山里走出來,“從那以后,我就時時認真觀察,山的走向、地形、地勢、地名全部要熟悉。現在,山里的任何一條小溝,我都知道在哪兒”。

  1986年,出于森林防火的需要,薄山林場在海拔300多米的峰頭山上建立了瞭望塔。2008年,火情瞭望員的接力棒傳到了孫向東的手中。

  瞭望塔里面沒有水和電,吃的用的林場定期讓人送上來。每年11月1日到次年5月1日是森林防火關鍵期,孫向東需要全天在此看護山林。白天,他寸步不離瞭望臺;夜里,怕自己睡得太死,他定了許多個鬧鐘。時間長了,他養成個習慣,沒風時睡得格外香,一起風便立刻醒來。

  在山上孤獨時,孫向東就會向遠處眺望,順便寫寫詩。他曾經寫過一首詩《獨坐小樓看一季花開》:我獨坐山澗小樓,欣賞這幅如畫鬧春圖,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2021年,薄山林場的視頻監控項目啟用,防火有了技術支持,但仍離不開人防。

  在一代代林業人的傳承守護下,薄山林場多年未發生森林火災事故,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目前林木蓄積量達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6%,活立木價值約5億元,是建場以來國家總投資的近100倍。

  孫向東獲評敬業奉獻“中國好人”,被授予“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稱號。面對榮譽,孫向東很淡然,依然每天默默守護青山。“我還有兩年退休,到時我的擔子就交給別的護林員了。”孫向東說。

  山在,人未老。大山護林人的故事還在續寫。

  水更清

  香花渠首護水隊

  少年擔當守好一庫碧水

  □本報記者 孟向東 李梔子 本報通訊員 盧晉滎

  八月驕陽,丹江口水庫萬頃碧波,湖面碎金躍動。

  8月10日,淅川縣香花鎮宋崗碼頭,游人如織。人群之中,幾抹躍動的志愿紅格外醒目——那是范浩和她的小伙伴們,戴著小紅帽,身著印有“香花渠首護水隊”字樣的馬甲,正開啟他們志愿護水的一天。彎腰,拾起岸邊散落的零星垃圾;駐足,向游客輕聲講解環保知識。靈動的身影穿梭在喧鬧的碼頭,宛如一簇簇躍動的火苗,執著地守護著這一江清水的澄澈。

  “暑假客人多,我們來盡份力,守好家鄉的水。”范浩的聲音清脆而堅定。這位來自淅川縣香花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學生,是護水隊里的一名“小河長”。她的家鄉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而香花鎮所轄的220平方公里水域,是清水北送進入干渠前的重要屏障。

  這支特殊的護水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足14歲。稚嫩的肩膀,卻扛起了沉甸甸的“專業”擔當。蜿蜒6.5公里的巡河岸線,365處或急或緩的河灣,早已化作腦海中最清晰的脈絡圖。他們從土門村起程,時而凝神掃視水面,不放過排污口一絲可疑的異動;時而俯身清理,不留下隱匿在草叢石縫間的任何塑料瓶、包裝袋,足跡遍及北王營村、黃莊村等13個臨水村落。寒來暑往,這些小小少年每年平均步行120余公里。

  巡護之路并非坦途。范浩挽起衣袖,露出幾處淡淡的印記:“有時會被玻璃、金屬片劃傷,挺疼的。”她目光投向浩渺的水面,語氣平靜,“可一想到我們守護的不只是家鄉的青山綠水,更是千里之外千家萬戶喝到嘴里的每一滴水,這點傷,真的不算什么。”這份超越年齡的責任與擔當,是支撐他們風雨無阻的樸素信念。

  護水,根子在人心。每逢周末,何家溝村黨群服務中心便成了他們的另一個陣地。小隊員們化身環保宣傳員,展開他們繪制的家鄉水域地圖,向鄉親們講述“母親河”的珍貴與脆弱;精心制作的《水域保護倡議書》和節水妙招宣傳單,被送進千家萬戶。守護綠水青山的種子,就在這潤物無聲的點滴浸潤中,悄然在庫區百姓的心田生根、發芽。

  “今年5月,我們護水隊獲得河南省‘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這是榮譽,更是激勵……”夕陽西下,少年們的背影漸漸遠去,那一抹抹志愿紅卻成為渠首大壩上永恒的風景。

  為筑牢這千里調水的源頭屏障,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淅川縣持續掀起“潔凈丹江水,呵護水源地”的全民護水熱潮。近3000名志愿者始終如一地躍動在丹江庫區的山水之間,與范浩這樣的“小河長”們并肩而行,共同守護這一江碧水浩蕩北去。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淅川5個國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丹江口水庫水質多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準。

  天更藍

  空氣質量預報員 王玲玲

  為藍天白云“讀”懂空氣

  □本報記者 趙一帆 實習生 李涵

  8月11日早晨,伴隨著超級計算機推送來一周的空氣質量預報,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中心的預報員們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們是真正“懂”空氣的人。像天氣預報一樣,百姓每天接收到的空氣質量預報,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空氣質量預報大致分三步,首先由超級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預測,然后由空氣質量預報員對預測結果進行客觀訂正,最后與國家、全省各地共享數據進行線上會商,最終確定并發布空氣質量預報,秋冬季如預測有中重度污染過程則需要更高級別會商研判,發布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專家王玲玲說。

  上午11點,歷經“重重關卡”的一周空氣質量預報發布:未來七天,全省空氣質量都以優良和良為主,藍天是主旋律,主要污染物是臭氧和PM10……

  數據雖然簡單,但讀懂空氣并非易事。“空氣質量預報和天氣預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還受區域社會活動、污染擴散傳輸影響。需要在超級計算機給出的結果基礎上,根據近期本地及周邊實況數據演變,結合相似案例的敏感性分析,快速給出全省不同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王玲玲說,只有潛心研究,掌握污染天氣的成因和機理、演變規律,才能更準確地預報空氣質量。

  在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中心會商中心的榮譽墻上,一枚枚金燦燦的“軍功章”見證著王玲玲和團隊探秘空氣的碩果——

  中心的硬件計算能力達153萬億次/秒;在全國率先實現15天和40天中長期數值預報;“中原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防控技術體系與應用”項目獲2023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省市一體化預報預警綜合平臺,填補全省及國內多項空白。

  “目前,中心對全省72小時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超過70%,重污染過程7天預報準確率超過90%。”王玲玲說。

  預測空氣質量亦是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服務。我省實施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機制,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全省實行差異化、精細化管控措施,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空氣質量預報就像一張動態決策地圖,讓政府部門能夠更加主動、精準、高效地進行環境管理和公共健康防護。”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群空氣質量預報員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至2024年的10年間,河南PM2.5、PM10濃度分別由77微克/立方米、12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7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截至2025年7月,PM2.5濃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優良天數148天,基本消除長時間重污染天氣,全省空氣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已經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王玲玲笑著說。

  土更凈

  土肥站站長 王慶安

  養好土才能長出好莊稼

  □本報記者 劉一潔

  8月11日,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的田地里綠意蔥蘢,玉米植株整齊健壯。

  獲嘉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王慶安蹲在田埂上,手里攥著一把土細細捻搓,指縫間漏下的土粒里,還夾雜著細碎的小麥秸稈,“這可是莊稼的‘飯’,粉碎的秸稈通過還田,不僅保墑還能增肥。”王慶安與“土”打交道已經34年。

  萬物土中生,土壤的潔凈與肥沃,是糧食安全的根基。現在,每月兩次全縣10個固定點取土測墑、每年麥收前全縣7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取土檢測雷打不動。1991年,剛到土肥站工作的王慶安,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彼時農民信奉“肥多糧多”,盲目施肥的不在少數。他帶著技術員下鄉測土,發現土壤里的有機質含量卻不高,加上農戶習慣旋耕整地、大中型機械反復碾壓,導致土壤板結的隱患加大,有效活土層厚度只有十四五厘米,別說保水保肥了,連作物根系都難扎深。

  如何用精準的技術打破“大水大肥”的傳統習慣?王慶安帶領團隊走遍了全縣200多個村,采集了上萬份土樣。實驗室里,燈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們對著檢測數據反復比對,摸清每一塊田地的土壤性狀。

  “深耕能打破板結的硬殼,讓土壤透氣;秸稈還田就像給土地鋪了層肥料,既能減少焚燒污染,又能增加有機質;再配上水肥一體化技術精準施肥,這樣土地才能真正‘壯’起來。”王慶安總結出的這套“組合拳”,核心就是讓土地既潔凈又有活力。

  可技術推廣之路也不容易。“我種了一輩子地,還能不知道該上多少肥?秸稈還田,那不招蟲嗎?”黃堤鎮張翟莊村種植大戶張志剛這樣反駁,持懷疑態度的農戶也不少。王慶安沒爭辯,帶著團隊在村里辟出一塊試驗田,把深耕、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全用上。

  那年夏收,試驗田里的小麥穗大粒滿,不僅增產,而且通過科學施用水肥還節省了不少成本。觀摩培訓會后,張志剛主動聯系王慶安,開始嘗試運用新技術。“現在運用配套技術,一畝地小麥多打150斤、玉米多打200斤,而且省水省肥,這‘科學飯’咱得吃。”張志剛說。

  如今,深耕后的土壤松松軟軟,化肥施用量明顯降低,大水漫灌改成了精細滴灌……獲嘉縣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5%以上,全縣土壤耕層有機質從2004年的17.8g/kg增加到2024年的22.7g/kg。王慶安說:“土地最實在,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回報。養好了土,才能長出好莊稼,農民的日子也會更踏實。”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兩山”理念在河南·一群人丨點滴守護 綠染中原
2025/8/12 18:2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孫向東在護林途中休息。本報記者 于濤 攝

王玲玲(右一)和同事們正在研判空氣質量。受訪者供圖

8月11日,王慶安(左)在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測墑取土。受訪者供圖

香花渠首護水隊的隊員們在渠首義務撿拾垃圾。 盧晉滎 攝

  泌陽縣銅山湖北岸蝎子山和半拉山滿山翠綠(8月9日攝)。為綠化開發這片荒山,1993年,李恒亮從泌陽縣水利局退休后,便和老伴馬照芝與當地簽訂1000多畝荒山50年的承包綠化合同。夫妻二人請專家指導、科學規劃,在荒山上開發出用材林和風景林400畝、果木林600畝,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弓華靜 攝

  核心提示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兩山”理念已深浸中原山山水水,覆蓋廣袤沃野田疇,大河之南生機滿目。其中,離不開一個個“生態衛士”的日常堅守。

  護林員用足跡丈量青山綠水,河湖志愿者用熱忱守護碧波長流,空氣質量預報員為空氣精準畫像,土肥站站長為歲稔年豐養好田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用心用情用力,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土更凈的愿景照進現實。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解鎖河南“兩山”實踐的生動密碼。

  山更綠

  護林員 孫向東

  用雙腳丈量青山

  □本報記者 于濤

  綠,是這里的底色。沿著國有駐馬店市薄山林場的巡山小路逐漸深入山中,樹木繁茂,一片寂靜。薄山湖如同綠色寶石,鑲嵌在林海之中。

  8月9日,按照每天的巡山計劃,還未到中午,薄山林場元廟林區護林員孫向東已經行至密林深處,“路線選擇要根據季節、天氣和重點區域動態調整,都已經很熟悉了”。

  1985年,18歲的孫向東入職薄山林場。40年來,除了有一段時間在河南省汝南園林學校學習外,他都在大山中堅守。

  護林、防火、防盜、保護野生動物、監測病蟲害、排查隱患……巡護時,孫向東要做的工作繁雜。薄山林場林地面積近10萬畝,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有些陡坡超過60度。盛夏,林中密不透風,不一會兒,汗水便濕透全身,還有蚊蟲叮咬。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天步行十幾公里,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雖然不容易,但還是能發現很多快樂。”孫向東說。

  一路上,他能迅速從折斷的枝條和翻出的泥土判斷野豬什么時候來過,也能在茂密的枝葉間發現一個不起眼的鳥巢并叫出鳥的名字,甚至可以靠一棵樹判斷所在的位置。

  孫向東告訴記者,有一次迷路,他用了四五個小時才從山里走出來,“從那以后,我就時時認真觀察,山的走向、地形、地勢、地名全部要熟悉。現在,山里的任何一條小溝,我都知道在哪兒”。

  1986年,出于森林防火的需要,薄山林場在海拔300多米的峰頭山上建立了瞭望塔。2008年,火情瞭望員的接力棒傳到了孫向東的手中。

  瞭望塔里面沒有水和電,吃的用的林場定期讓人送上來。每年11月1日到次年5月1日是森林防火關鍵期,孫向東需要全天在此看護山林。白天,他寸步不離瞭望臺;夜里,怕自己睡得太死,他定了許多個鬧鐘。時間長了,他養成個習慣,沒風時睡得格外香,一起風便立刻醒來。

  在山上孤獨時,孫向東就會向遠處眺望,順便寫寫詩。他曾經寫過一首詩《獨坐小樓看一季花開》:我獨坐山澗小樓,欣賞這幅如畫鬧春圖,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2021年,薄山林場的視頻監控項目啟用,防火有了技術支持,但仍離不開人防。

  在一代代林業人的傳承守護下,薄山林場多年未發生森林火災事故,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目前林木蓄積量達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6%,活立木價值約5億元,是建場以來國家總投資的近100倍。

  孫向東獲評敬業奉獻“中國好人”,被授予“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稱號。面對榮譽,孫向東很淡然,依然每天默默守護青山。“我還有兩年退休,到時我的擔子就交給別的護林員了。”孫向東說。

  山在,人未老。大山護林人的故事還在續寫。

  水更清

  香花渠首護水隊

  少年擔當守好一庫碧水

  □本報記者 孟向東 李梔子 本報通訊員 盧晉滎

  八月驕陽,丹江口水庫萬頃碧波,湖面碎金躍動。

  8月10日,淅川縣香花鎮宋崗碼頭,游人如織。人群之中,幾抹躍動的志愿紅格外醒目——那是范浩和她的小伙伴們,戴著小紅帽,身著印有“香花渠首護水隊”字樣的馬甲,正開啟他們志愿護水的一天。彎腰,拾起岸邊散落的零星垃圾;駐足,向游客輕聲講解環保知識。靈動的身影穿梭在喧鬧的碼頭,宛如一簇簇躍動的火苗,執著地守護著這一江清水的澄澈。

  “暑假客人多,我們來盡份力,守好家鄉的水。”范浩的聲音清脆而堅定。這位來自淅川縣香花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學生,是護水隊里的一名“小河長”。她的家鄉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而香花鎮所轄的220平方公里水域,是清水北送進入干渠前的重要屏障。

  這支特殊的護水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足14歲。稚嫩的肩膀,卻扛起了沉甸甸的“專業”擔當。蜿蜒6.5公里的巡河岸線,365處或急或緩的河灣,早已化作腦海中最清晰的脈絡圖。他們從土門村起程,時而凝神掃視水面,不放過排污口一絲可疑的異動;時而俯身清理,不留下隱匿在草叢石縫間的任何塑料瓶、包裝袋,足跡遍及北王營村、黃莊村等13個臨水村落。寒來暑往,這些小小少年每年平均步行120余公里。

  巡護之路并非坦途。范浩挽起衣袖,露出幾處淡淡的印記:“有時會被玻璃、金屬片劃傷,挺疼的。”她目光投向浩渺的水面,語氣平靜,“可一想到我們守護的不只是家鄉的青山綠水,更是千里之外千家萬戶喝到嘴里的每一滴水,這點傷,真的不算什么。”這份超越年齡的責任與擔當,是支撐他們風雨無阻的樸素信念。

  護水,根子在人心。每逢周末,何家溝村黨群服務中心便成了他們的另一個陣地。小隊員們化身環保宣傳員,展開他們繪制的家鄉水域地圖,向鄉親們講述“母親河”的珍貴與脆弱;精心制作的《水域保護倡議書》和節水妙招宣傳單,被送進千家萬戶。守護綠水青山的種子,就在這潤物無聲的點滴浸潤中,悄然在庫區百姓的心田生根、發芽。

  “今年5月,我們護水隊獲得河南省‘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這是榮譽,更是激勵……”夕陽西下,少年們的背影漸漸遠去,那一抹抹志愿紅卻成為渠首大壩上永恒的風景。

  為筑牢這千里調水的源頭屏障,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淅川縣持續掀起“潔凈丹江水,呵護水源地”的全民護水熱潮。近3000名志愿者始終如一地躍動在丹江庫區的山水之間,與范浩這樣的“小河長”們并肩而行,共同守護這一江碧水浩蕩北去。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淅川5個國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丹江口水庫水質多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標準。

  天更藍

  空氣質量預報員 王玲玲

  為藍天白云“讀”懂空氣

  □本報記者 趙一帆 實習生 李涵

  8月11日早晨,伴隨著超級計算機推送來一周的空氣質量預報,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中心的預報員們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們是真正“懂”空氣的人。像天氣預報一樣,百姓每天接收到的空氣質量預報,就是出自他們之手。

  “空氣質量預報大致分三步,首先由超級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預測,然后由空氣質量預報員對預測結果進行客觀訂正,最后與國家、全省各地共享數據進行線上會商,最終確定并發布空氣質量預報,秋冬季如預測有中重度污染過程則需要更高級別會商研判,發布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專家王玲玲說。

  上午11點,歷經“重重關卡”的一周空氣質量預報發布:未來七天,全省空氣質量都以優良和良為主,藍天是主旋律,主要污染物是臭氧和PM10……

  數據雖然簡單,但讀懂空氣并非易事。“空氣質量預報和天氣預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還受區域社會活動、污染擴散傳輸影響。需要在超級計算機給出的結果基礎上,根據近期本地及周邊實況數據演變,結合相似案例的敏感性分析,快速給出全省不同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王玲玲說,只有潛心研究,掌握污染天氣的成因和機理、演變規律,才能更準確地預報空氣質量。

  在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中心會商中心的榮譽墻上,一枚枚金燦燦的“軍功章”見證著王玲玲和團隊探秘空氣的碩果——

  中心的硬件計算能力達153萬億次/秒;在全國率先實現15天和40天中長期數值預報;“中原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防控技術體系與應用”項目獲2023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省市一體化預報預警綜合平臺,填補全省及國內多項空白。

  “目前,中心對全省72小時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超過70%,重污染過程7天預報準確率超過90%。”王玲玲說。

  預測空氣質量亦是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服務。我省實施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機制,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全省實行差異化、精細化管控措施,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空氣質量預報就像一張動態決策地圖,讓政府部門能夠更加主動、精準、高效地進行環境管理和公共健康防護。”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群空氣質量預報員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至2024年的10年間,河南PM2.5、PM10濃度分別由77微克/立方米、12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7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截至2025年7月,PM2.5濃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優良天數148天,基本消除長時間重污染天氣,全省空氣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已經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王玲玲笑著說。

  土更凈

  土肥站站長 王慶安

  養好土才能長出好莊稼

  □本報記者 劉一潔

  8月11日,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的田地里綠意蔥蘢,玉米植株整齊健壯。

  獲嘉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王慶安蹲在田埂上,手里攥著一把土細細捻搓,指縫間漏下的土粒里,還夾雜著細碎的小麥秸稈,“這可是莊稼的‘飯’,粉碎的秸稈通過還田,不僅保墑還能增肥。”王慶安與“土”打交道已經34年。

  萬物土中生,土壤的潔凈與肥沃,是糧食安全的根基。現在,每月兩次全縣10個固定點取土測墑、每年麥收前全縣7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取土檢測雷打不動。1991年,剛到土肥站工作的王慶安,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彼時農民信奉“肥多糧多”,盲目施肥的不在少數。他帶著技術員下鄉測土,發現土壤里的有機質含量卻不高,加上農戶習慣旋耕整地、大中型機械反復碾壓,導致土壤板結的隱患加大,有效活土層厚度只有十四五厘米,別說保水保肥了,連作物根系都難扎深。

  如何用精準的技術打破“大水大肥”的傳統習慣?王慶安帶領團隊走遍了全縣200多個村,采集了上萬份土樣。實驗室里,燈光常常亮到深夜,他們對著檢測數據反復比對,摸清每一塊田地的土壤性狀。

  “深耕能打破板結的硬殼,讓土壤透氣;秸稈還田就像給土地鋪了層肥料,既能減少焚燒污染,又能增加有機質;再配上水肥一體化技術精準施肥,這樣土地才能真正‘壯’起來。”王慶安總結出的這套“組合拳”,核心就是讓土地既潔凈又有活力。

  可技術推廣之路也不容易。“我種了一輩子地,還能不知道該上多少肥?秸稈還田,那不招蟲嗎?”黃堤鎮張翟莊村種植大戶張志剛這樣反駁,持懷疑態度的農戶也不少。王慶安沒爭辯,帶著團隊在村里辟出一塊試驗田,把深耕、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全用上。

  那年夏收,試驗田里的小麥穗大粒滿,不僅增產,而且通過科學施用水肥還節省了不少成本。觀摩培訓會后,張志剛主動聯系王慶安,開始嘗試運用新技術。“現在運用配套技術,一畝地小麥多打150斤、玉米多打200斤,而且省水省肥,這‘科學飯’咱得吃。”張志剛說。

  如今,深耕后的土壤松松軟軟,化肥施用量明顯降低,大水漫灌改成了精細滴灌……獲嘉縣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5%以上,全縣土壤耕層有機質從2004年的17.8g/kg增加到2024年的22.7g/kg。王慶安說:“土地最實在,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回報。養好了土,才能長出好莊稼,農民的日子也會更踏實。”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欧美日本成人_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_久久成年人视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亚洲高清不卡av| 国产区日韩欧美| 一区二区三欧美| 欧美日韩亚洲激情|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 亚洲裸体俱乐部裸体舞表演av|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亚洲国产| 亚洲黄色小视频| 久久久久久电影| 亚洲欧洲日本mm|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美女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软件|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桃花| 欧美fxxxxxx另类| 亚洲人成人99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 久久丁香综合五月国产三级网站| 亚洲人成毛片在线播放女女|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欧美日韩黄视频| 另类激情亚洲| 久久精品官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久久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 精品1区2区3区4区| 欧美二区乱c少妇|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